懂财帝原创·作者
樱珞
监制
朱琼华
雷军说过,“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风口了。
5月30日,两场在同一城市几乎同一时间召开的发布会宣告了酒店成为了中国资本的最新风口。
“我们不需要ofo这样的‘一地鸡毛’。”
这是华住集团和IDG联合投资的H连锁酒店举行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发布会,地点在成都太古里。
台上侃侃而谈的是华住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季琦。他在说这话时,身后大屏幕上及时出现了一张ofo共享单车“坟场”的图片。
台下众人会心一笑——ofo的“梗”影射的是一字之差的OYO,来自印度的非标连锁酒店。
几乎同一时刻,在太古里约一公里外的香格里拉酒店,后者也玩弄了一番含沙射影。
OYO酒店中国区合伙人兼CFO李维指着屏幕上的“52:25”数字笑道:“OYO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我们创始人才25岁,中国区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才26岁。对方呢?呵呵。”
台下众人也会心一笑——季琦今年刚好52岁。
华住酒店创始人季琦季琦和李维两人隔空喊话,互相嘲讽背后是一场酒店的入侵和围剿之战。
近年来,拼多多和趣头条等公司证明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可惜,中国的酒店业却未能具备中国互联网企业般独到的眼光,反而是让来自印度的外来者OYO抓住了这个机遇。
OYO仅用了约两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单品牌酒店,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酒店集团,进驻全国超过座城市,上线酒店近万家,客房数近45万间。
OYO的快速扩张就引发了本土酒店集团的恐慌。他们纷纷成立针对下沉市场的酒店对OYO展开“围剿”,而依靠资本的支持,OYO则开始了“反围剿”。
与此同时,针对OYO的质疑层出不穷。从高管的组成,到商业模式,不少人和季琦一样,认为OYO是酒店业的ofo——一场资本的游戏而已。
现在,OYO和H连锁酒店同时表达了自己要做“老大”的野心和随之而来的战略。中国非标连锁酒店的战争就这样正式打响了。
1
印度少年带来的风口
自古英雄出少年。
年,当时年仅19岁的李泰熙在印度新德里创办了经济连锁酒店品牌OYO。仅用了三年时间,OYO就发展成了印度最大的连锁酒店集团。
OYO创始人李泰熙在软银、红杉等国际资本巨头的支持下,OYO开始走出印度,走向世界。如今,OYO的业务已扩展至美国、日本、中国等24个国家。
中国是OYO全球第三个进入的国家。年底,OYO在中国的第一家酒店在深圳开业。
在自然界中,外来入侵物种常常由于缺乏可抗衡或制约的竞争对手而迅速泛滥,打破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对于中国酒店业来说,OYO就是这样一个令“原住民”畏惧的“入侵者”。
彼时,和曾经的电商、内容等领域一样,三四线城市的酒店市场长久以来被忽略:单体酒店虽然数量众多,但住宿体验参差不齐,品牌连锁酒店几乎没有覆盖。
实际上,这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随着中国的消费升级下沉,三四线城市对可承受价格与品质居住空间的追求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酒店产业报告》,年,中国单体酒店数量超过92万家,单体酒店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约占全国住宿业80%的市场规模;同时,品牌化程度极低,不到10%,存量空间充足。
抓住了历史机遇的OYO发展迅猛。截至年4月30日,OYO共进驻中国逾座城市,上线酒店近万家,客房数近45万间。
不到两年的时间,OYO酒店单品牌规模就超过如家、汉庭、7天等本土老牌连锁酒店品牌,成为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六大酒店管理集团。
和如家、汉庭等标准化连锁酒店不同的是,OYO的连锁酒店都是非标准化的,其通过提供统一设施、服务标准,整合缺乏品牌和渠道的单体酒店。
譬如,每家加盟OYO的酒店的硬件设施各不相同,但在加盟后,这些酒店的枕头、床单、洗漱牙具都会采用成OYO统一款式。
OYO在中国的高速扩张让本土酒店巨头们一度惊慌,并在缓过神来后迅速聚焦他们曾经“看不上”的三四线以下非标连锁市场。
年是中国非标酒店连锁品牌爆发的一年:美团酒店前高层赵楠离职后推出专注于低线城市的单体酒店的“轻住酒店”;华住集团联合IDG投资推出Hhotel;携程集团成立旗下专注于拓展低线市场,房量50间以上的单体酒店品牌“索性”。
此外,铂涛集团旗下的非繁酒店,尚美生活旗下的AAroom等酒店品牌也都是对标OYO的酒店品牌。
此外,OYO在中国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一些本土连锁酒店品牌的加盟酒店受OYO零加盟成本及其他营销和推广能力的吸引,脱离原有的加盟体系,转投OYO。
这就引发了中国酒店行业对OYO的集体“仇视”,本并开始了一场针对OYO这个“入侵物种”的狙击和清剿。去年,OYO酒店先后遭到了美团与携程的封杀,从这些平台的酒店预订中消失。
2
围剿与反围剿
携程是国内最大的酒店预订平台,而美团则是国内最大的服务业电商平台,旗下的美团酒店今年一季度间夜量达到万,同比增幅近三成。这意味着失去携程、美团这两大预订平台的支持,对于OYO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不少OYO加盟酒店原本一直依赖携程和美图的导流,突然失去两大平台的支持,订单量骤降。有OYO内部人士表示:“对于单体市场头部20%的酒店来说,他们从美团获取的订单、流量是最高的。”
虽然在中国的业务推进相当迅猛,但是OYO自身平台的流量十分有限,短期内难给加盟酒店带来稳定的订单。
于是,出于实际商业考虑,不少加盟了OYO的单体酒店不得不则解约。据悉,OYO在全国的酒店解约率一度达到40%左右,其中有20%-30%是因为OTA封杀。
因此,OYO不得不做出妥协,保证加盟酒店在携程等平台上可以预定和销售,但是前提是去掉“OYO”的招牌。
譬如,OYO正式登陆中国的第一家酒店是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OYO天邸酒店,在OYO被携程封杀后,该酒店在携程上正式更名为“深圳如域·天邸酒店”,只在图片和评论里留有OYO的痕迹。
不过,中国酒店业再次诠释了什么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5月27日,OYO宣布与携程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流量互换、场景互通、数据运营、品牌宣传等方面展开合作。
两天后,5月29日,美团酒店与OYO酒店宣布达成业务合作。美团酒店将对首批入驻的OYO酒店提供流量、数据运营、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
仅过了半年,OYO就与携程和美团一笑泯恩仇,背后是资本和利益的驱动。
据悉,OYO每年向携程支付将近2亿元的通道费,向美团支付保底4亿元(每家店5万元,家酒店)的通道费,除此之外,OYO仍将向携程和美团另付佣金。
虽然代价高昂,但拥有来自软银、红杉等国际资本巨额投资的OYO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全面接入所有OTA平台”曾被李维称为提高酒店提高业绩的“法宝”之一。
OYO表示,和携程的合作,双方将优势互补,既结合OYO的酒店规模和携程的平台流量。由此可见,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合作。
携程拥有OYO觊觎的巨大流量,而对于携程来说,OYO的酒店正好能作为自身拓展低线城市和低星级酒店市场战略的补充。
李维曾经说过,OYO未来最大的敌人不是OTA,是华住。因此,值得注意的是,OYO要求美团不上线竞争手HHotel的酒店,不过其未对携程提出同样的要求。无怪乎在30日的发布会上,季琦对OYO尽情“冷嘲热讽”。
实际上,华住集团与OYO乃一种微妙的竞合关系的关系颇为微妙。OYO早期在印度崛起时,季琦非常看好OYO的模式,还曾投资万美元入股OYO。
不过,在OYO进军中国并大肆攻城略地后,华住推出与OYO类似的“一宿”品牌并下调了“海友”、“星程”、“一来”三个品牌的加盟门槛作为抵御。
另一方面,虽然OYO与携程和美团化干戈为玉帛,但并代表他们之间的矛盾一劳永逸。
携程投资的索性和脱胎于美团的轻住酒店,都在火热招商中。未来,如何平衡OYO与这些“自家”酒店间的关系仍是挑战。
此外,有观点认为,OYO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要解绑OTA,做自己的平台,而这样的担忧的确乃空穴来风,必有其因。
李维此前曾谈到,“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从OYO的角度来说,OTA都是合作伙伴。印度经历过跟中国类似的过程,也是从OTA对于OYO有很多担心,到最后成为战略伙伴。”
但事实上,年,OYO在印度被OTA封杀后开始“自给自足”,用户可以通过OYO的APP直接预订出租车、搜索附近的餐馆。OYO还提供酒店、导游、餐饮以及机票和签证等的一站式的旅游解决方案。
而那边厢,解决了与OTA平台矛盾的OYO已经准备大展拳脚了。
在5月30日的发布会现场,李维公布了OYO酒店年的目标:全国+城,+酒店,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酒店集团。
3
OYO是不是ofo?
“我们不需要ofo这样的‘一地鸡毛’。”季琦在发布会上对OYO的嘲讽不无道理。疯狂扩张的OYO与ofo相似的不仅是名字。
“OYO不会成为下一个OFO。”OYO酒店合伙人兼CFO李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对上一个做出类似表态的是瑞幸咖啡CMO杨飞。
杨飞曾是神州优车的CMO,而李维此前为神州租车CFO,其与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曾同为神州优车的董事长兼CEO陆正耀的直接下属。
瑞幸咖啡靠着巨额融资和疯狂补贴占领市场,一年巨亏16亿元却依然成功IPO。
这种无明确盈利模式,依靠“烧钱”迅速扩大市场规模,用规模支撑起天价估值,进而获得融资,在获得融资后继续“烧钱”来维持规模的模式,典型代表就是共享单车ofo。
和曾经的ofo与现在的瑞幸一样,OYO深得资本的青睐。成立七年,OYO获得了软银、爱彼迎、华住和滴滴等多家公司的投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7亿美金。其中,软银的投资总额就达8亿美元,其还承诺继续为OYO投资2亿美元。
疯狂的扩张让OYO的估值水涨船高,目前的估值超过50亿美元,而OYO在印度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酒店集团的市值也只有25.6亿美元。
与杨飞和钱治亚系出同门的李维,看上去习得了瑞幸的“精髓”。利用资本大规模扩张,这种模式得以让OYO快速打破传统酒店行业壁垒,把用户和流量掌控在手中。
OYO在中国平均每1.4天就进驻一座城市,每3小时就能拓展一家新店,这令人咂舌的速度的确很像一年开了家门店的瑞幸。
“我们第一步先选择了速度,为什么?我们要先有规模,有了规模(之后)要有成本优势,然后来帮助业主提升。”对于急速扩张,李维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OYO中国首席发展官胡宇沸也认为,目前OYO还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