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律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客户可以主张3倍赔偿,最少也是元的赔偿。”
大数据杀熟为何不算营销手段?
互联网营销离不开大数据的帮助,快速指向目标客户,引导产品方调整竞争策略,改进产品,精确宣传,大数据都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一定出现反面的应用,成为一把双刃剑,这样的规律在大数据上同样无法避免。“大数据杀熟”一直以来存在是否违反法律,是否算是正常的营销手段的争论。
网上有许多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解释,笔者认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受平台引导“被动涨价消费”。
举个例子,一瓶矿泉水,在超市购买只要3元,我们到高端的茶楼消费,同样一瓶水,倒入杯子后变为30元。大多数人是接受的,因为消费的场景环境和服务档次提升,这样的溢价看起来是透明的,我们知道这个情况,接受这个价格提升的空间就会选择消费,而如果不接受,我们就选择不进入到这个茶楼去消费。这就是知情与选择。
而大数据杀熟,却是在利用消费者习惯,信任平台推送的折扣信息,直接消费下单,并不会察觉到价格被提升的一种套路。
相对而言,同样的东西为什么贵,在其他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心中是有数的,拥有不选择的权力,而平台利用大数据,仅仅对需求更强烈的用户单方面悄悄提价,显然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除此之外并无服务和产品上的区别。
常中招的大数据杀熟手段
1酒店预订
年12月,有网友爆料,长期在网站预订特定酒店的价格比在前台咨询和在朋友账号上预订的价格高出近元,认为被网站利用其长期使用的习惯和信任“杀熟”。
2电影票订购
电影票网上够买,也是其中不易被察觉的一项操作
3打车软件
从同样的位置到同样的终点,如果不进行对比,很难发现车费差距也是十分明显,即便相关平台曾经出面解释只是“预估价”但是,同样的里程,预估差距也难以说的通。
4大型网购活动
大家熟知的每年一度的网购大型平台活动,很多时候,商家都会在活动前悄悄进行涨价,在活动开启后,拿到折扣的消费者,自然感觉占到便宜,而实际购买花销和平时购买没有区别,也是一种变相的杀熟行为。
如何判断被大数据杀熟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普遍使用APP进行一些吃穿住行服务的订购,而被杀熟时,往往都不会察觉,这也跟平台使用的相对独立相关。
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为企业上了一个紧箍咒,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者主观加强监督举报,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让我们避免被坑。
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更多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比亲友使用软件的价格,常常对比下单前的信息,帮助我们避免被杀熟。
如果你是那种“专一”使用一个平台长期定制或采购一种类型商品或服务的人,那么更应该常常和身边人对比消费的价格,因为需求大,长期使用,就是大数据对你的定位,也是杀熟的常见人群。
各位看官还遇到过哪些被大数据杀熟坑过的事情,也不妨评论区说说,一起给大家提个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