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事记
欢迎
花式操作背后有什么运营套路?
1)搭售产品“捆绑”用户出行场景
场景化推荐,就是通过给用户制造一个场景,唤醒用户某种心理状态或需求,从而引导用户购买。因此,这些平台都是从选品和文案上来“捆绑”用户的出行场景。
首先,他们提供的捆绑产品本身就与用户消费的场景息息相关。以购买机票为例,用户在购买机票的场景下,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场景:
①乘坐飞机时,飞机出现延误甚至是意外
②购买机票后临时有事需要退票
③需要打车往返机场
④坐飞机到某个城市后需要预定酒店
而机票购买捆绑搭售的产品正好就对应这几个场景。
那么,怎么强化用户购买增值服务的需求呢?他们大多是用文案为用户提供一个购买的场景。
例如,在推荐保险一栏,平台一般会用“安全出行”、“让家人放心”等安全向的文案来提醒用户。
如果当天的天气不好,还会用天气的场景来引导用户买保险。
去哪儿还很“贴心”地把“全家”给高亮强调了......
看到这样的推荐文案,不禁让我想到了《流浪地球》的洗脑台词......
如果是长途飞行的话,平台则会用“长途飞行,有保险更安心”以及飞机的飞行时长来引导用户选择保险。
2)产品价格“捆绑”用户心理预期
根据我的观察,这些捆绑搭售的产品在价格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门道。简单说就是产品的价格越高,让你为捆绑花的钱就越多。
为了让你尽快掏钱买套餐,这些搭售服务项目的单价都不会超过主售产品价格的15%。
以机票为例,一般来说价格是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各大平台固定搭售的“机票礼包”均价都在30左右。
花了几百、几千块钱买一张机票,如果再搭售一个30元左右的礼包或者保险,看起来好像也没有花多少钱。这利用的就是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
同时,根据用户消费的价位不同,搭售的产品也有阶梯式的价格变动,变动的幅度也都符合各个消费梯度的用户的心理预期。
以高铁管家为例,我找了4个不同价格梯度的高铁票,发现他们搭售的出行券是不同的,分别是5元、10元、20元和30元这4个价位。
这一点,在一些平台的机票服务上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途牛上,同样是10月23日“上海→武汉”的机票,元的机票搭售的出行套餐券总价为38元,是票价的11.8%;元的机票搭售的出行套餐券总价为58元,是票价的7.9%。
03
加速包火热背后有何经济学理论?
从上文来看,这些平台真的是为用户回家“费尽心思”,虽然套路不少,但确实给部分用户带来“便利”。
然而事实上,加速包这类产品其实是让用户陷入了一个窘境,这种窘境在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做“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原本指的是,在和平时期,敌对国或潜在敌对国之间会视对方为假想敌,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
如今更多情况下,用来通俗的描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防止对方采取措施自己没有采取措施从而造成损失,于是自己也会采取措施,最后往往导致过度竞争。
举一些日常的例子,比如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如就业的学历标准;比如说演唱会上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最后的结局是所有人都站起来;
回到春节的抢票加速包,用户为什么忍不住买?
有些用户可能是很单纯地认为用加速包能抢到车票。
但是,更多用户是在“无法回家”的恐惧感下,担心别人买了我没买,导致我抢不到票,所以要用加速包来“装备”自己。
理性来看,如果不是国家投入铁路工程,铁路的座位数量基本不变,返乡的旅客数量基本上也不变,那么抢票的难度应该也是不变的,投入的成本也应不变。
但是用户会在商家的诱导之下,不断增加抢票的投入,也许一开始会获得优势,但是当大家都采取同样的行动时,这种优势就消失了。
回顾线下购票—线上购票—抢票软件—加速包这整个春运购票史,就是人们不断获得优势又不断失去优势的过程。
很遗憾的是,军备竞赛也算是一种“囚徒困境”,一旦陷入其中,只有装备自己是最佳的方案。
04
结语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们在这头,故乡在那头,中间还隔着时间、金钱、抢票竞争对手和套路......
如今想要回趟家太难了,不仅要花钱抢票,还得斗智斗勇!
作为一名运营小伙伴,我们自然不能学习这些“野路子”!在做运营的时候,还是要更多地去照顾到“用户体验”。
而作为一名消费者,希望大家都能在消费的时候能够多留个心眼,谨慎选择和购买!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你的亲戚、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