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预订酒店 >> 预订酒店资源 >> 正文 >> 正文

阿里VS美团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巷战

来源:预订酒店 时间:2023/3/29

来源:金融界网站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概要

阿里以电商为竞争优势,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短期难以超越美团

(1)商家优势难转化,电商重视线上运营,重视异地商品调配;本地商家区域性强,重视线下运营服务;(2)用户认知难转化,电商低频、满足购物情感需求;美团为信息集合地,即时性强,高频刚需;(3)战略地位不对等,阿里电商为核心,失血点多,本地生活优先级相比核心电商业务低;(4)线下运营和地推上,两家公司存在强弱转换。(5)发展逻辑不同,阿里走线上“轻资产、轻运营”;本地生活重视线下,美团强地推、精细化布局,“重运营”,高频带低频,实现消费者高度复用。

美团外卖的庞大规模形成壁垒,商户端、配送端优势明显

美团外卖后发先至,抓住优势率先稳固三边平衡。下沉市场优势明显,农村包围城市。饿了么当前低线城市市占率身处劣势,但在会员导流方面有独特优势。

美团到店业务与阿里拉开差距,酒旅业务各自扬长避短

依托于“百团大战”积累下的商户、用户规模,美团到店业务与阿里的口碑对比形成绝对优势。美团服务品类更全面、更细分、更下沉,各服务领域首选率最高。酒店及旅游业务各自扬长避短

生鲜业务投入大,美团入局晚规模小,阿里资金足扩张迅速

美团自营的小象生鲜基本停摆,美团买菜登场;盒马靠阿里电商资源支撑扩张快,二者在生鲜领域也展开竞争。

美团出行业务战略意义为主,阿里资金雄厚支撑市场争夺

高德打车用户规模占优,哈罗单车靠阿里资金撑腰。美团单车提价,聚合轻资产模式重在培养用户出行心智,“醉翁之意不在酒”。

B端业务美团深入餐饮产业链先发制人,发挥数据优势;阿里被动防御,整合上游供应链发挥资源调度优势,金融模块发挥电商流量优势

结论:是“巷战”,也是持久战

对比美团和阿里生态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可以看到两个生态各有所长。看似针锋相对,其实都在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扬长避短。阿里的核心业务为电商,建造起来的优势是庞大的消费者流量、B2B异地资源调度能力以及商户数字化运营。但由于服务行业的本地属性和对线下的偏重,阿里的电商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在美团规模壁垒面前,相比去重资开创第二个美团,阿里“曲线救国”在自己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入手反而能在细分市场形成头部。

从空间上来看,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市场非常广阔,接下来的若干年都是在做大蛋糕的阶段。我们预计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有望长期维持下去。

目录

图表目录

正文

本地生活领域的“王者”——实现B端、C端全闭环是美团长远的战略

1.1外卖市场已经步入用户、商家、平台三方相互依赖阶段,头部规模效应显著

外卖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商家增长驱动用户增长。外卖平台建设初期,商户增长带动用户增长,率先拉拢商户加盟,培养用户外卖习惯。

2)用户增长驱动商户增长。用户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从新入驻商家角度来看潜在客户规模扩大,线上用户红利暴涨,超出同同等获客成本下实体店面可达到的获客规模,商户跟随用户流量入驻,外卖用户增长驱动商户增长。

3)用户、商家、外卖平台互相依赖,共生共长,共同实现了三边动态平衡。此时外卖平台规模效应突显,尤其是头部的外卖平台竞争优势更为显著。商户和用户同时受益于平台庞大的规模和高效的运转,显现出共生共长的正循环趋势,达到用户、商户、平台三边动态平衡。

当前外卖正处于第三阶段。简单的通过补贴等手段已经很难有效拉拢客户,尤其是在外卖渗透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头部外卖平台竞争优势更为稳固。平台在积累、发展阶段,平台在构建粘性上的壁垒则是规模效应。我们认为在本地生活领域来说,平台越大,单用户或商家能从平台获得的价值越大。对于单个用户来说,更大的规模意味着:1)更丰富的可选商家或品类,更准确的用户评价,节约试错成本。如更准确可靠度UGC和评分,更多商家入驻带来整体信息更加透明化,如中小餐饮、夫妻店的入驻;2)更优质的服务,如更少更稳定的配送等待时长等。对商家来说,更大的规模意味着:1)更多的订单;2)更多消费者方的信息反馈。大量的UGC节约了信息获取成本,从而更有效、快速地进行运营、策略上的调整。

1.2商家难转化:电商商家注重线上运营,做“商品”的生意;本地生活注重线下即时运营,做“服务”的生意

商家类型不同。同样是作为平台方,美团生态与阿里巴巴电商生态有本质上的不同。阿里生态构建于淘宝、天猫之上,做的是“商品”的生意,即可复制生产的标品,其质量等可以通过各种标准,如材质、重量等得以衡量。美团生态则是深挖本地生意,做的是“服务”的生意,即难以复制且需求个性化的非标品。包括餐饮,本质上提供的是食物加工,也是离开了主厨等关键人物则难以复制的非标品。两方生态搭建起的商户类型不同,电商生态的商户经验难以服务本地生活业态搭建。

阿里提供异地流量资源,美团提供本地服务信息,商家需求不同。电商生态提供的服务是异地资源的调度分配。全国性开放的平台意味着商家不需要在各地开店即可销往各地,用户也可以跳脱地理位置束缚挖掘各地商品、满足所需,本质上来说是为商家带来了各地的客户流量。相比导流,美团的为商家提供的核心服务是通过平台展示和UGC调节了信息不对称,让难以标准化的服务类消费的信息得以充分曝光,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对于本地生活商家而言,商家提供的服务、销售区域性强,对异地流量资源需求弱,更针对本地范围内的线下的高效经营,阿里电商的庞大流量难以服务于本地生活商家的需求。

1.3用户认知不同:电商需求低频,支付宝交易功能性强;美团为本地生活服务信息集合地,即时性需求强,高频刚需

阿里和美团作为头部品牌,拥有强烈的用户认知,核心用户的认知难以靠非核心业务转化。阿里通过在淘宝、支付宝两大核心APP中接入生态内各业务实现导流,然而淘宝、支付宝两大APP本身被消费者赋予的用户认知强烈,难以为本地生活精准导流。支付宝功能性强,使用频次高但时长短;淘宝拥有时长红利,年女性每人每天平均上淘宝10次,男性为7次,“逛淘宝”成为新型消费者行为,满足的更多是情感需求;美团作为本地服务信息集合地,消费者需求即时性强,平台围绕的是消费者日常即时高频刚需。三者消费场景不同,导致用户对三者认知也不同。

1.4战略地位不对等:阿里生态电商为核心,失血点较多

阿里巴巴失血点较多,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并非阿里生态的最核心。从等级来看本地生活在生态中的地位位居电商之后。根据虎嗅年9月数据,美团整体员工数超过5万,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仅为一个近2万人的组织,人力规模也不及美团。阿里生态业务种类繁多,失血点也多,核心电商业务上和拼多多、京东的竞争会消耗阿里巴巴大部分的精力;文娱业务与腾讯竞争激烈;新零售竞争对手也众多。虽然在外卖竞争中可以获得阿里的资金支持,但长远来看阿里巴巴难以投入全部精力与美团抗衡。

1.5地推团队强弱转换:美团继承阿里铁人三项,系统化地推往精细化升级

帮阿里打下B2B市场的中国供应商服务直销团队成立于年,这支铁军一直以铁人三项著称,分别是层层细化的目标、快速执行的纪律以及坚持重复的意志。在B2B业务大发展的时期,阿里的地推团队每个月都会制定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每个销售成员,通过层层绑定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此外,阿里地推高昂的战斗力还来自铁的纪律,严格的纪律推动了团队对内和对外的快速执行能力。对于地推团队而言,日复一日地拜访客户,重复同样的说辞和系统化的工作还需要坚持重复的铁人意志。在中国供应商服务推出初期,阿里铁军坚持用地推扫楼的方式签下了大批付费供应商会员,年首次突破十万达到,名付费会员,同比增长超80%。

美团地推铁军继承了阿里铁人三项的精神,年底阿里第67号员工干嘉伟加盟美团担任COO,在千团大战关键时期为美团带来了阿里铁军成熟的团队管理。在干嘉伟加入后,美团地推团队发生了重要的战略改变,从一开始把流量灌到有限供给做爆单的营销路径战略转变成类似于电商路径的无限供给战略。而对于后者而言,通过增加商家拜访量这一基数来提升交易成交单量是最有效的途径。美团引进了较为完善的过程管理,将起初团购业务逻辑进行分解梳理,通过管理系统提取关键的过程指标,通过对过程的管控实现对结果的可控,例如地推人员每日走访顾客数量指标以及走访成功率指标。在进行这一战略转变之后,美团地推效果进步显著,在一年的时间内,市场分额从年13.1%逐渐增加到24.1%,成为千团大战的胜者。之后在年,团购的市场分额更是达到74.2%。

与阿里铁军相比,美团地推团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将系统化的销售工作往精细化方向升级,而这一升级根本还是在于双方对商家收费模式的差异。相比于阿里对中国供应商收取每一年度的会员费,美团是基于效果付费,只有商家有销售,平台才能分得利润,所以对工作的精细化和效率的要求就越高。对于美团而言,如何将客户分群分级以及如何针对客户需求提出方案是不同于系统化的一大工作重点。因此,美团重视对销售人员的数据化管理,内部有一个基于大数据的CRM系统和一个信息查询系统,为地推团队提供良好的支持。

这套CRM信息系统除了可以帮助地推团队快速了解负责区域商家整体情况,还能将总部制定的决策命令下发到城市端,以任务模式直接推送到地推人员,该人员可以根据推荐的策略与商家沟通,进行价格干预,最终帮助美团消除线上价格劣势、树立消费者视角价格优势形象。

1.6发展逻辑对比:美团—本地生活领域消费者复用,高频带低频;阿里—电商为核心,构建商业基础设施

美团发展逻辑:

1)用户端和商家端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完整闭环。美团的生态闭环有两个维度:用户端和商家端。用户端围绕到家、到店、出行、酒旅等完整的本地生活需求;B端围绕商家的获客营销、配送、金融支付、供应链管理等需求,并帮助商家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分别在C端和B端在本地生活领域都形成完整的闭环。

2)美团生态的最大特色是实现了消费者高度复用,高频刚需业务带动低频高利业务,占领用户本地生活需求的心智。高中频业务依赖消费频率和回头客,毛利较低,补贴为重要的提频方式和获客方式;而低频业务交易频率较低,重点在于提高毛利,最大挖掘客户价值。所谓消费者复用,就是消费者的重复运用。例如外卖在发展初期,高频的到店业务为尚在低频的外卖业务导流,将外卖业务成功从中低频业务作成了高频业务。然后大量的美团酒店业务的用户又从外卖用户转化而来。当前超过80%的新增酒店预订交易用户及约74%的新增其他生活服务交易用户是从餐饮外卖及到店餐饮这两个核心品类的交易用户转化而来。

在美团的到店业务为外中,相比餐饮到店,综合到店业务性质属于中频或低频消费。中频业务可以通过高频的餐饮业务导流带动消费频率,如教育培训、丽人、休闲娱乐等;而低频业务更依赖营销广告树立品牌力,平台的优势体现在1)具有高频业务带来的巨量流量的美团可从平台角度代表客户和商家博弈,为客户提供更透明化的服务和实惠的价格,从而转变服务的质量和口碑;2)更多的信息曝光为商家提供的高效营销服务和信息反馈。部分低频产品时间跨度长,如装修,服务质量难以迅速反馈,产品难优化。平台可以整合产品优化问题,通过大量UGC提供客户反馈,从而提高供给端运营效率,平台对商户的价值也就更大;3)平台将各行业的服务细分化,实际上是将服务标准化:通过将服务拆分,如将丽人分为美容美发等多个项目,再将美发细分为剪发、染发、烫发等,使得客户的评价和体验更有针对性,形成多个相对更标准化的细分服务步骤,从而提高平台的信息效用和价值。

3)美团以餐饮行业为核心,广泛布局B端业务形成。餐饮商户运营全覆盖闭环。商户的运营可大致归为进货、餐饮运营和销售,美团配送和O2O业务已涉及销售环节,美团进军食材供应链和餐饮运营为商户运营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同时尝试商家金融和招聘服务,增强商户粘性。实现B端、C端全闭环是美团长远的战略。实现顾客本地生活全覆盖,商户运营全覆盖后,美团本地业务的逻辑在于让B端业务和C端业务形成闭环。餐饮商户运营、获客、销售,顾客了解店家、消费、售后都由美团完成。根据用户、平台、商家三方平衡模型,全覆盖使消费者和用户在美团平台上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阿里发展逻辑:

从B端批发平台起家,靠C端零售壮大。无论是批发平台还是零售平台,阿里的核心业务始终是电商,提供的价值是异地资源的汇集、用户商家流量的调动,让商品突破地理局限,通过平台的高效物流运转来让消费者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让商户接触到全国各地更多的交易机会。阿里的使命很明确,“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以商家为导向的,生态拓展围绕着用户数据和数字化经营,壁垒为数据技术搭建起的用户画像和平台规模效应。但是阿里在电商的庞大流量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地生活的规模,本地生活服务类商家提供的是本地区域内的服务,更在意的是线下运营的总体效率和用户心智。

二者相比而言,阿里是线上的“帝国”,“轻资产、轻运营”;美团则在本地生活领域深耕,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更偏“重运营”。“苦活、累活”虽苦,美团却一直深耕细作,不断打磨每一个环节,力求将整个本地生态运营效率最优化。

业务对比

2.1餐饮外卖业务:美团外卖后发先至,抓住优势率先稳固三边平衡

2.1.1外卖:美团后来居上,下沉市场构筑壁垒

2.1.1.1美团外卖、饿了么发展历程:美团后发先至赶超饿了么市占率

饿了么创立于年,从年开始融资历程高歌猛进,年估值超过30亿美元,年被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估值并购。

美团外卖创立于年,晚饿了么7年,然而市占率却后来居上,迅速赶超饿了么。年上半年,饿了么、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占比为41.7%、41%。年8月,饿了么并购百度外卖,市占率达到54%。年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大幅超过饿了么,“”格局逐步成型,美团率先抓住规模优势。Q2,美团外卖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65.1%,竞争格局进一步稳固。

2.1.1.2美团下沉市场优势明显,农村包围城市

美团市场份额优势来自下沉市场,低线城市单平台用户更多。一二线城市外卖平台竞争趋于白热化,根据艾媒咨询,年中国外卖平台在一二线城市订单量分布几乎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平分天下:分别占47.4%和51.8%。真正拉开两者市场占比差距、形成“”结构的是下沉市场的争夺。Trustdata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双方平台商户重合显著少于一二线城市,证明低线城市更多商户为单平台商户,动摇较少,粘性较强,在低线城市美团的先发优势更加明显。

在联合会员方面,由于88会员以及阿里的强大生态,饿了么的联合会员有明显优势。联合会员是市场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浪潮中,阿里的强大生态给饿了么的成长更加周全的保护。相对比美团暂时较为单薄的联合会员选择,阿里的88VIP联合生态更广,包括大文娱方面的优酷和虾米;餐饮外卖的饿了么;到店酒旅的淘票票和飞猪。

88VIP通过筛选淘气值在以上的用户并给予88元年度会员的折扣来迅速锁定摇摆用户,并通过联合会员的方式拉高用户在阿里生态内的复用、和交叉销售的效率。据阿里方强调,过去一年里每个88VIP用户中就有38个新开通了优酷会员、有32个新开通饿了么会员、有27个新开通淘票票会员,88VIP对联合生态的会员带动效率十分高。随着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高质量用户的留存、复用成为核心盈利持续性的关键。

从合作品牌商角度来看,88VIP通过巧妙设置门槛筛选出高质量用户,并通过高效复用降低了拉新成本。在互联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今,88VIP筛选出一批消费能力强、愿意“尝新”的高质量用户。阿里方表示,88VIP用户的客单是普通用户的2倍,购买宽度是普通用户的6倍,除此之外这些会员的尝新时间会比普通用户早半年以上。服装品牌上MissSixty有40%的成交来自于88VIP会员,新西兰进口牛奶品牌纽仕兰有6成成交额来自于88VIP会员,且后者为纽仕兰贡献了近半的新用户。88VIP会员客单价高、购买力强,成功拉新后的高频复购会带来更多利润。

而这个巧妙地筛选门槛依靠的是阿里通过电商沉淀了20年的数字能力,通过双向考核——对用户是淘气值,对商家是挑选88VIP品牌——来实现对优质商家和消费者的筛选。

2.1.2生鲜行业蓬勃发展,入局者却屡屡碰壁

2.1.2.1生鲜行业概况

生鲜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前景广阔。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生鲜电商市场高频刚需,市场前景巨大;年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已接近亿元,预计年将突破亿元,生鲜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可期。

中国生鲜电商用户消费频次高:超6成生鲜网购用户每周购买一次。从消费端来看,中国消费者网购生鲜习惯已经养成,调研数据显示,每周购买一次的生鲜网购用户占比达63.8%,其中每周购买2-3次的用户占比为28.6%。从购买具体的生鲜品类上看,每周购买1次以上蔬菜的用户占比达72%,高于生鲜整体平均水平63.8%,蔬菜购买频次高于生鲜整体频次。

入局者纷纷出局。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生鲜电商领域,大约有多家入局者,其中仅有4%营收持平,88%陷入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盈利。近两年已有十多家生鲜电商破产倒下。生鲜电商行业始终是表面风光。

2.1.2.2小象基本停摆,盒马不断填坑,生鲜超市能否走通?

年上半年,生鲜玩家陷入集体焦虑。小象关停大多数门店,仅保留北京2家门店。而年4月份,盒马首次关停了苏州一家线下门店,开店速度也明显放缓。盒马在年一路狂奔,到年开店速度明显下降,5月更是首次关店。在这之前年几乎保持着每4天开一家店的速度。盒马只能在上海盈利,并不能很好地复制。

2.1.2.3美团能否通过买菜业务入局生鲜?阿里能否通过生鲜切入本地生活?

盒马大型生鲜超市模式下沉难,多种业态调整布局。在盒马上海金桥店的模型中,盒马展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经营状态。盒马金桥店依靠一二线城市的客流量充足,客单价高才足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模式下沉难。推出盒马小站、盒马菜市、盒马F2和盒马mini,就是靠“分层运营体系”差异化布局各地生鲜市场。

盒马菜市重点布局社区场景,顾名思义就是菜市场业态,主打更接地气的散称蔬菜,且不带有餐饮区。这是基于家庭消费最高频刚需的客观需求,做品类深度的生意。

盒马小站相当于“前置仓”,主要开在盒马鲜生无法布局的区域,只提供外送服务。这是基于流通链路的延长,做市场覆盖度的业务延展。

盒马F2定位办公楼商圈,有点像便利店业态。鉴于OFFICE商圈场景的最大需求,依然是餐饮即食,盒马F2更像一个速食餐厅。即一种人群的所有生意,并优先落地人群需求最大化。

盒马mini业态最像盒马鲜生,是名副其实的缩小版盒马鲜生。在品类高度类似的同时,盒马mini的店型小很多,面积在平米左右,个SKU,主要开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物业条件较紧张的城市核心地带。从这一定位来看,盒马mini与盒马鲜生大店的互补作用十分明显。

通过加入各种业态以及对各个门店的调整,不仅使盒马客服大型商超扩张慢的问题,在各城市区域提升门店密度,同时盒马鲜生力图实现对各种社区场景、社区条件和人群消费特征都能找到合适的业态适应,作出相应的品类调整,这也将是盒马的核心零售能力与竞争力。

小象生鲜基本停摆,美团买菜登场。美团依托买菜转换为前置仓+自提模式。年11月20日,美团买菜宣布正式上线深圳,继上海、北京、武汉之后,美团买菜又下一城,其中北京站点数量为47家。

对比盒马,美团买菜的优势:

1)已有用户规模、数据实现低获客成本和精准菜谱推荐。美团的MAU压倒性高于其他App,由于美团APP导流入买菜界面参考5-10%,则美团买菜的MAU依然属于市场头部。用户基数的优势,使得美团买菜有较强的获客能力。同时,美团无论是通过总体喜爱程度推荐菜品,还是通过用户在本地生活到店业务中的交易精准推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货源、配送体系完善:依托前期积累。一方面,蔬菜属于高频刚需,可以依托同样高频的外卖培养起来的庞大且完善的骑手网络。另一方面,美团买菜和小象生鲜公享供应链系统,货源供给较为成熟。

3)聚焦日常生鲜需求,避开高端品类竞争,丰富度、本地化占优。美团买菜完全聚焦用户的一日三餐,打造线上菜市场。相较于盒马鲜生的中高端海鲜定位,以及每日优鲜的精选品类策略,美团买菜的价格和产品丰富度都具备明显的优势。深圳站将进一步提升商品丰富度,并上线区域化食材,如洪山菜薹、长白山鲜人参等。结合区域特征,推出特色食材,实际上体现了一家生鲜企业的供应链能力,这也是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短期内我们认为盒马与饿了么融合的联合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同时本地生活领域的用户数据积累也非一朝一夕。但是盒马在一二线等城市的中高端路线已经跑通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做下沉,发展优势日益明显。目前美团买菜模式才刚刚开始布局,在生鲜领域的布局依然任重而道远。

2.2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美团占优,阿里跟进

2.2.1大众点评vs口碑:大众点评规模优势明显

得益于早期“百团大战”时积累下来的规模,美团的到店业务优势明显。根据极光大数据,年8月美团、大众点评和口碑MAU分别为.0、.4和.7万人,美团和大众点评活跃用户数远大于口碑,使用率也远高于口碑。美团和大众点评APP在年到年期间日新增用户数达百万级,口碑仅达万级,新增用户趋势来看美团和大众点评也占巨大优势。在对APP的使用评价上,美团和大众点评APP各项均高于口碑。

2.2.1.2到店综合:细分品类多,利于非标准化服务转化

了核心的餐饮到店以外,美团在到店业务上抓住其他非标准化服务品类,不断拓展新的高GTV高毛利栏目,如美团医美、亲子教育、婚纱摄影、家居装修等。利用高频的餐饮带动低频服务品类的增长。

在高频带低频的效率上,规模优势即为绝对优势。更大的规模可以实现更多的品类和更细分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标准化上比竞争者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用户意味着平台的用户复用效率更高、用户信息回馈更丰富,从而在与商家的博弈中更有话语权,为用户争取更多利益和价值。

从美团APP和口碑APP可以对比,美团涉足的到店业务种类更多,且频道内细分领域也比口碑更多。更多的业务种类和细分领域是以大量、多种的商户入驻为基础的。美团的高频的外卖业务带来的针对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流量对低频业务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前口碑在到店综合这一赛道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做好下沉,二是品类丰富度和商家数还是太低。

2.2.2美团酒旅vs飞猪:从各自优势领域出发,细分赛道各自领先

美团年开始布局酒旅,年超过携程间夜量成为业界第一酒店预订平台,年上半年包揽在线酒店预订订单的半数以上。不同于定位异地旅行服务的飞猪和携程,美团依附于平台已建立的本地生活服务网络,从本地即时性酒店、旅行需求入手,钟点房、低星酒店占比高,待规模扩大后再从低星酒店渗透高星酒店。

美团主要布局酒店、旅游门票等业务,异地交通市占率低,而飞猪则相反,异地交通业务市占率较高,酒旅规模不如美团。交通业务和酒旅区别在于标品和非标品。交通业务属于标品,火车票、机票易同质同价,毛利低销量大,靠平台流量带动销售;酒旅业务属于非标品,酒店入住体验因店而异,信息不透明度高。类似于淘宝、天猫等货品交易为主的电商平台,飞猪背靠阿里巴巴庞大用户规模,偏向流量带动的标品销售;而美团酒旅则承接平台固有成熟模式,布局非标品的高毛利信息服务类业务,为用户和商家提供价值服务,伴随的是用户和商家粘性的提升。

利用原有优势,美团向酒旅业务导流本地服务用户,阿里向飞猪交通导流电商用户。年酒店预订业务中,80%的新增用户来源于即时配送及到店餐饮交易用户。同时,美团酒店此前曾公布过一个用户行为数据分析,32%的用户喜欢酒店和美食关联的消费,17%的用户喜欢酒店和休闲娱乐关联的消费。

美团酒旅业务从本地化生活需求角度出发,定位上与携程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例如,医院、学校旁的即时性入住需求布局,钟点房、低星酒店占比较高,为酒店提升本地客人的入住生意。同时提供本地酒店入住需求相关的一站式整合解决方案,例如酒店+婚宴,酒店+会议门票等。另一方面,贯彻本地化生活服务也提高了交叉销售的用户转化效率。

随着美团酒旅用户规模的发展和用户年龄、购买力的成长,美团与携程抗衡的竞争力度也提高,开始向上渗透携程主打的高星酒店。由于美团酒旅的用户年龄较年轻,随着用户年龄增长、消费能力提升,对高星酒店选择的可能性也提高。同时和飞猪相比,美团的投诉解决方面在投诉量和解决率上都有优势,服务质量高,符合年轻用户需求。

2.3出行业务是本地生活的关键一环

2.3.1出行业务市场现状

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包括网约车(快车、专车)、出租车(APP端)、顺风车、租车(APP端租车、分时租赁)以及共享单车市场,根据易观数据,预计未来整体市场增速在未来五年内保持在25%以上,其中网约车业务因为占比最高同时发展迅速,成为了市场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格。由于网约车属于新兴业态,尚且存在很多法律法规的空白,政府必然会加大监管,是行业规范化。年7月28日下午,《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揭开面纱,网约车新政将于11月1日起实施。截至年底,全国42座城市班部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年8月,国家颁布《关于促进小微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分时租赁新业态发展。

服务成为竞争核心。网约车市场和共享单车市场在经过激烈洗牌过后,补贴战的逐渐平息,服务质量成为新的竞争核心,同时精确刻画用户画像,提供更为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2.3.2美团打车在到店途中出行,高德打车在出行途中到店

美团布局出行业务形成本地生活从家到店消费的完整闭环。战略上为用户节约出行时间从而提升用户从平台获得的价值。至此,美团也基本完成了搭建覆盖消费者生命周期价值的一站式平台。美团用户可以通过出行,实现从家到店消费的无缝衔接。

高德是阿里生态的水电煤,从导航工具转型出行平台。在高德地图APP的最近一次更新后,产品的Slogan换成了“行,用高德”,定位也从地图导航工具改为了“国民出行平台”。高德之于阿里,不仅仅是一个2C的移动出行平台,更是与蚂蚁金服、菜鸟、阿里云、等业务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型业务,是阿里的“水、电、煤”.至此,美团打车和高德打车不期而遇,也同样最终选择了聚合模式。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截至年7月,高德地图日单量70万单,美团目前规模为40-50万单,其中在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的自营约30多万单,聚合模式不到4万单,和自营差距较大。滴滴国内网约车日单量在万单左右。入驻的打车平台中,曹操日单在40万单左右,首汽是60-70万单,若延续发挥高效导流模式,美团聚合平台日单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美团打车自营亏损严重,“聚合”模式提升了盈利能力,同时也在逐步培养用户用美团打车的心智。年美团上线打车业务,网约车司机成本快速攀升,组织司机供应/提供用户补贴/增加营销支出等加剧了美团打车业务的投入,新业务亏损也相应扩大。年美团新业务中,网约车司机成本44亿元在总的新业务销售成本亿元中占比约为29%,网约车烧钱扩张战略让美团新业务亏损严重。年起,公司对打车的投入更加谨慎,且通过推出聚合模式来降低公司直接的运营成本。因此预计今年公司在打车业务的亏损有望大幅减少。

高德地图望见用户规模天花板,转型势在必行。聚合模式不在赚钱,保持用户活跃度更为重要。年十月,高德日活突破一亿大关,成为国内首个DAU破亿的出行平台。但同时在体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仅靠导航业务服务车主拓展用户比较困难,开拓出行业务成为必然。同时出行是重要的基础设施,非常符合阿里“旨在构建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的愿景。

出行+美团VS高德+到店。美团在本地生活中出行,高德在出行途中到店。二者各有所长,美团到店服务质量高,高德出行业务专业强。美团已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车辆。通过聚合平台,美团用户可以在餐饮商家页面直接叫车。即使高德也背靠同样强大的地图交通信息和计算能力,用户逃离美团转换高德打车的可能性也大幅下降。从家到店的无缝衔接,增强了用户粘性,真正实现了吃住行的一站式超级平台的愿景。但是与此同时,高德的出行业务在专业性上超过美团,同时也接入了飞猪、口碑等本地生活入口。

可以看出双方的优劣势都十分明显,美团在本地生活商家服务方面远远高于高德接入的口碑或者飞猪。在高德给出的周边美食中,可以团购的商户数量并不多。但是高德在出行方面给到消费者的不仅仅是打车,同时包括步行,地铁公交,驾车等,使出行过程组合更加丰富。此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两个平台的初始认知就很重要了,当消费者的目的是移动出行,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打开高德地图,当消费者的目的是搜寻美食,就很容易打开美团。因此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或许美团打车和高德打车的竞争重点在于提高打车业务体验的同时,提高用户本地生活业务的流畅度,更好地将出行和日常到店消费交叉融合,为整体生态提供更大贡献。

2.4ToB后端业务:美团深挖本地生活资源,阿里以电商逻辑切入

餐饮上半场将用户端数字化,下半场赋能商家运营,实现本地生活数字化的完整闭环。商家端的数字化。我们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