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预订酒店 >> 预订酒店前景 >> 正文 >> 正文

被遗忘的携程

来源:预订酒店 时间:2022/8/15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m.39.net/pf/a_5469806.html

梁建章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中的一种独特类型。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隐者,像张朝阳或者丁磊那样鲜有露面,也极少在公开场合为携程站台——他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名人口学专家。我们当然可以说,正是梁建章这种行事作风,才造就了携程的被“遗忘”,以至于长年与话题中心无关。

新世界大门从上个世纪末开启,国内迄今为止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互联网公司从那刻诞生。它们当中或者年少成名,比如搜狐;也有后程爆发的“BAT”。

这其中有一家公司,它的发展历程就像一副走势正常的心电图,最早实现盈利,最早确立行业第一位置。多年来稳健上升,鲜有波动,以至于缺乏大众追求的“故事性”。在越来越热衷标杆,创造标杆——比如“TMD”——的今天,携程就是这样一家显得格格不入的古典公司。

事实上,无论用户规模、行业地位、盈利能力甚至上升空间,携程完全不逊色于任何一家“TMD”公司,甚至在负面新闻出现前,携程几乎是难得的“完美”公司。但现实是,携程常被有意无意的遗忘了。

现在,批评者认为携程所拥有的垄断市场份额(中高端酒店)及高毛利是所谓“原罪”。

但是批评者可能忽略了一项基本常识,那就是如果一家企业连赚钱都做不到,又怎能指望其投入更多资源改善产品和服务?

这是剔除情绪之外的一个真实情景——携程目前仍是国内能够提供最好服务、最优价格的在线旅游平台。它同时也是这一领域唯一一家实现持续盈利的龙头公司。

那些骂得最凶的人,或许早就切换到了“真香”模式——携程的用户流量今年以来重回正轨,且一季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涨了%。绝大多数老用户贡献了这一数字。

01

能赚钱的巨无霸

国内OTA市场的公司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携程,另一类是其它公司。这还是一种相对保守的说法,即便放眼群星璀璨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携程也绝对称得上首屈一指。今年境外独角兽回A解禁后,携程出现在第一批CDR名单中,这8家企业包括阿里腾讯。

这家诞生近20年的企业,是国内最早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也是最早重塑线下工作效率的高科技公司。它的呼叫中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标准服务。在其它公司还不知道六西格玛管理为何物的时候,携程已经将其引入原始的旅游市场。

年,携程GMV达到亿元(相当于中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年GDP总量),月活超过1.5亿。这只是其长期霸占市场占有率榜首的一个缩影。携程的企业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内OTA领域的发展史。

和今天普遍的烧钱换市场份额不同,携程的高市场份额完全建立在持续盈利之上。多年来,携程始终是纳斯达克唯一盈利的国内OTA企业。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携程还是一家利润、现金流、流动比率全面增长的现金牛公司。在金融市场中,能赚钱、现金储备高、负债能力强,正是投资人争相买入的财务信号。

两年前一个资本市场上超额认购的案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时携程完成定价45.96美元/股,共计万股的美国存托凭证,同时发布9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最终收到了超过80亿美元的认购申请,超出预计申请额的%。最近有类似壮举的公司是顺丰——国内唯一一家进入世界强的快递公司,同样的行业龙头。

携程近年来遭遇的最大挑战来自去哪儿、艺龙等同行的崛起。不过也仅仅是麻烦而已,在携程收购后面几家公司前夕,携程上半年的主要收入来源(酒店业务)是艺龙的3倍、夜间预订量是去哪儿和艺龙的总和。除此之外,在供应商面前的强大议价能力使得携程可以从容不迫地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也就是说,携程并不真正担心战局拖得更久。而这直接促成了携程一统OTA江湖。

年~年间,携程先后入股同程、途牛、参与收购艺龙、以及并购行业老二去哪儿。通过打通数据与交易规模,进一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与资源垄断(年之后,携程收入开启跳跃式增长)。

这还仅仅是国内,年~年间,携程相继收购英国航空整合平台Travelfusion公司、印度最大OTA公司MakeMyTrip、英国旅游搜索网站天巡。这些资本操作除了能够说明携程本身拥有良好的现金流以外,也证明了其当之无愧的垄断地位。

你无法想象一家连国内市场都无法摆平的公司如何把精力投向海外(近年来这种失败案例很多,事后证明进军国际市场无非是某些烧钱公司的宣传噱头)。反观携程的收购行为,本质上和腾讯、阿里在海外市场买买买没什么不同。

02

高高的护城河

携程之于OTA,类似腾讯之于线上社交(仅限国内市场讨论)。有人认为在线旅游进入门槛低,以此质疑携程未来,明显是一种不够聪明的论断。强如阿里,照样在社交领域斗不过腾讯。反过来也一样,腾讯在电商领域给阿里制造麻烦,只能依靠京东。对这两家巨无霸而言,开发社交软件,或是购物网站同样不存在任何门槛。但最终双方始终无法触及各自核心领域,只能通过投资并购发起局部战争。

这是因为,当一家公司在某一领域拥有高市场份额之后,规模本身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或者说,护城河。在巴菲特对于护城河理论的实践中,他总是乐意投资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市场份额乃至垄断的寡头公司。

看看巴菲特投资的超级寡头吧,难道你真的相信那些公司握着什么领先人类世界的神秘技术吗?还是说你能尝出3块钱一瓶的可口可乐究竟比百事可乐口感好在哪里?别骗自己了。它们的规模本身就是护城河。

规模,除了表面上可见的市场份额,更多的是对行业无处不见的影响力。你对上下游规则的制订、对生产环节的影响、对流通渠道的管控都将后来者产生致命影响。今天我们所讲的避开巨头的创新,是指在巨头核心业务之外的创新,而非直接进攻巨头本身(比如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53.html